第一物流全媒体报道:
春节前后煤价连涨4周
2016年2月17日,沿海
煤炭市场逐步从春节假期回归,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BSPI-5500K)报380元/吨,较春节前两周上扬了9元/吨,价格指数实现连续4周上涨。
本报告期环渤海地区发热量5500大卡的市场动力煤交易价格如下:
在秦皇岛港、曹妃甸港、国投京唐港、京唐港、天津港和黄骅港的主流成交价格全部报收于375~385元/吨;其中,在京唐港和黄骅港的主流成交价格区间比前一报告期上涨5元/吨,在其它四个港口的主流成交价格环比持平。
从春节期间指数运行情况看,环渤海六个港口煤价呈现交替上升格局,截至本周各港煤价较节前普遍实现了10元/吨的价格涨幅,各港口之间进一步补调的动力不强。本周24个港口规格品的价格区间有19个持平、5个上涨,显示该地区动力煤交易价格呈现稳中趋升态势。5个涨价规格品中有4个分布在黄骅港和天津港,反映出大型煤炭企业在本轮价格上涨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煤种质量看,本周涨价煤种全部为5500K以下的中低热值
煤炭,这与目前港口货源“结构性”短缺高度匹配。回顾春节前后煤价走势,其涨幅“先放大后缩小”,最近一周涨幅仅有1元/吨,表明当前走势仍后劲不足。
运量萎缩倒逼铁路运费全面下调
春节前夕,中国铁路总公司下发关于调整煤炭运价有关事项的通知,自2月4日起,对全路实行统一运价的营业线的整车煤运输,基价2每吨公里下调1分,即:洗精煤的基价2由每吨公里10.3分降为9.3分,原煤及其他煤炭的基价2由每吨公里9.8分降为8.8分。对实行特殊运价的国铁线路及国铁控股合资铁路,整车煤运价水平以基准价为基础,原则上每吨公里下调1分。
分析认为,铁路运费本次全面下调正是应对运量全面萎缩的纾困之举:
据统计,2015年,全国铁路
煤炭发运量20亿吨,同比下降12.6%。主要煤运通道中,大秦线完成煤炭运量4亿吨,同比下降11.8%;侯月线完成1.7亿吨,下降11.7%。在完成市场化改革之后,运量压力成为助推运费调整的直接原因。
蒙冀线投产后,远期运输能力约达到2亿吨,根据这一发展计划,大秦线、朔黄线、蒙冀线三大运煤铁路合计运输能力将最终达到11亿吨左右,而目前对应的港口运输能力还未突破7亿吨,这从侧面就反映出在当前铁路运力已经相对过剩,铁路“抢煤炭”的物流格局正加速形成。
回顾2015年,铁路货源竞争渐显苗头。四季度,呼局率先降低部分管内线路铁路运费并推出“点对点”优惠,此后神华管内铁路向着地方其它线路放开政策。无论降价还是放开专营,这在几年前都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反映出铁路内部存在强化竞争力的尝试。
利好涉煤企业行业走势仍难扭转
本次运价调整不同于以往的仅仅针对铁路直达煤炭,也涉及到港煤炭。作为多年单边涨价后的首次下调到港煤炭运价,反映出铁路运价定价更加趋向市场化,有利于铁路企业同汽运等运输方式发起竞争。此外,按三西地区到环渤海港口的运距测算,此次运价下调将减少吨煤到港运输成本6~13元不等,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煤炭企业的发运积极性。
然而,从整体看,运费下调终究是铁路部门的自救政策,对煤炭行业的支撑非常有限:
本次铁路运费下调为普惠,并不具有重塑市场格局的作用,不能促进大型能源基地的加速形成。相反,若边远区域
煤炭供应借机释放,供应侧的竞争反而会因此激化。
当前行业困境因供需失衡导致,降低成本并无益于改善需求,需求量不足背景下,成本侧优惠最终会让渡至消费方。未理清“煤电联动”关系前,这部分收益会滞留在能源供应行业,无法向实体经济传导,不仅难以刺激基础能源需求,反而有加剧通缩压力的风险。
本文同期刊载于2月22日《现代物流报·钢铁物流》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