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物流全媒体报道:
寒冬里的石家庄,5点半,天还没亮。
李俊龙穿上油腻腻的羽绒服,戴上帆布手套和耳套儿,冷得丝丝哈哈地把小箱货车开到了河北石家庄新华路金指数附近的便道上,等候新华集贸市场发货人的到来。
李俊龙来自河北邢台隆尧县的一个叫周村的小镇。鳞次栉比的商铺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镇上的店老板,曾经自己开着三马车,或乘着中巴车,在隆尧县城或者邢台市采购点儿货,之后回到乡镇店里零售,或者批发给村里的生意人挣点差价,成为那个年月活跃的商贸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出来的人,大江南北见识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审美意识日趋时尚。于是,在乡镇做经营的人,也开始到一二线都市采购货品,除了价格上的优势外,更注重审美现代化,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要。
石家庄新华集贸,1987年开始发展,经营着超过15000摊位,有3万多名运营商组成。整个市场以服装为主,还有布匹、电子、鞋、帽子、商品、床上用品、音像制品、副食餐饮等八大行业,超过50000多个品种。作为全国最大的服装集散地,素有“中国服装第一城”的誉称,吸引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近600个县、市以及俄罗斯、中亚等国家的海外市场交易。
眼看着自己乡镇和附近乡镇的商铺老板们纷纷来石家庄批发采购,李俊龙和朋友们商量了一下,组成了一个小组儿,三辆车循环着跑,专门为来石家庄采购服装等货物的老板们往回拉货。那时,还没有物流这个概念,人们都称他们为“石家庄拉货的”。
李俊龙和村里的伙计们,一干就是十来年。他们的客户也从原来十户八户积累到现在四五百户。
以前,乡镇里的实体店老板坐长途大巴先行到新华集贸采购,打成大包后,用车推到他们的停车点,几个人抬起来,使劲儿往上一甩,就回家等着接货了。李俊龙说:“现在不同了,老板们有时来,大部分时间不来(石家庄),只是在网上看看,相中哪个款式和花样儿,就电话或者网上留言,让石家庄的批发老板给发货,自己就在家等着接货。”
正说着,一个自称是某批发商服务员的女孩儿,推着一个足足有百十来斤的大包来了。同别的包一样,上面用签字笔写着接货店、老板的名字和电话。李俊龙说,发的货,不仅仅是服装,还有鞋帽、床上用品、电子类的等,“有时候,一个车装不下,就两辆车拉。”
后来,当地人看李俊龙的生意红火,也纷纷学着他们干起来。县城里开了不少货运站,后来改叫物流公司。这种情况下,竞争就来了。发一件货,人家十五块钱,你二十块钱,客户就跑了。“除了多年合作的感情,价格合理是揽住客户的办法儿。”李俊龙说,“多数情况下,客户把价格看得比感情重要。”
李俊龙简单算了一笔账,周村到石家庄来回油钱200元、高速费50元,加上工人工资,每趟成本300多元。说起行情,李俊龙说,也不是每天都能拉两车,有时候,一车还拉不满,“赔是赔不了,只是挣的钱时多时少。”
“干这个,挣的都是辛苦钱,大包儿两个人都抬不动。”李俊龙抱怨了一句,“就这样,还有的车互相压价。要想干下去,除了价格,我们要把服务做好,能送到(货主)家,就送到家。”
每天一早到这里收货,中午十二点左右就发车往回赶。李俊龙这个停车位,每天要交70块钱,一个月就是2100元。“这也是成本呀!”李俊龙说。
“不做这个不行吗?比如同县市里的物流公司合作,是不是有更多的盈余空间?”
看着记者如此疑惑,李俊龙说:“稍微有规模的物流公司,大多跑市里,到县城里的就很少,乡镇根本不去。乡镇的经营户也是靠我们给他们拉货,我们也靠着他们生活。”
乡镇,目前还是现代物流没有着力的角落。
在新华路两旁,从早上到中午十二点左右,停满了一辆辆来自石家庄周边县乡镇的拉货车辆,晋州、无极、灵寿、饶阳、新乐……所有的小箱货车上都挂着通往目的地的牌子,这些车辆和它的主人们,大都干着与李俊龙一样的活儿。
就是这些散在的个体组成的原始物流,承载着、连接着他们家乡的那一片黄土地上的乡镇村以及那里的人们的时装梦、电子梦和时代梦。
不管是现代的,还是原始的,只要它能改善或者更多地惠及人类,就应该被重视,就应该被支持,就应该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在“现代物流”白热化的都市里,也会有某一个历史阶段的原始物流,将都市现代的灵魂与血脉,输入偏僻的乡野。
而时下,它们正亟待人们报以温暖和关注。
本文同期刊载于1月8日《现代物流报》第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