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现代供应链 > 管理 >
郝海峰:钢铁流通领域的风险与防控
来源:第一物流网    作者: 阅读:219 日期:2016-01-07
  第一物流全媒体报道:

  编者按:随着钢铁市场的下行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竞争进入白热化。企业风险管控越发显得重要,而瞬息万变的市场对企业风险管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如天津友发钢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韩卫东所说,过去企业的风险管控,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而今天,企业的风险管控,却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金属流通专版”选登了五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郝海峰的文章《钢铁流通领域的风险与防控》。她的文章密切结合钢铁流通企业实际,结合眼下钢铁流通市场的运营情况,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希望会员企业,各位同行,能仔细阅读,高度重视企业风险管控工作,并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制定严格的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制度,做到有效地实施和管理,切实把企业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点,确保企业安全运营。

  谈到企业风险管理,我们首先将一个企业面临的风险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风险可以综合称之为企业宏观层面的风险,主要包括了诸如宏观经济风险、政策风险、行业风险、企业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等,这个层面的风险基本是所有类型的企业都存在的,而且在一定范围内是共性的;第二个层面我称之为业务操作层面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确定的行业内和既定的发展战略之下,在拓展具体业务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这个层面的风险类别常常会因企业性质、企业所处产业链的位置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钢铁流通渠道建设中,我们的实践显示,在业务操作层面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客户供应商的信用风险和仓储物流风险,当然还存在其他风险,但这两类风险更加突出,管控的重要性更强。下面我就主要针对这两类风险的管控与大家分享一些工作经验。

  一、客户供应商信用风险的管控

  当前钢铁流通领域的业务多为信用业务,通常需要预付和赊销,因此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一件事是要解决“选择跟谁做生意”和“信用生意要做多大”的问题,所以,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要做生意的客户、供应商进行评估和授信。

  信用评估的目的是对交易对手进行摸底,综合评判其实力、能力和资信状况,从中挑选出优质客户。在实践中,我们建立了一套符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信用评估模型,在信用评估的指标体系中除考虑了常规信用评估的一般要素指标外,在当前的总体风险环境下特别增加了行业特点和负面信息等因素,以量化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得分情况将客户分为ABCD四个等级,针对不同的信用等级提出了不同的授信原则。这样,就基本从原则上解决了“与谁做信用业务”的问题。

  授信是确定客户信用额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常以公司总体的信用政策为原则,以信用评估的结果作为基础参考,同时考虑信用保障措施的效力、业务模式的差异等因素,授予客户一定的信用额度,这个额度一旦确定,也就意味着确定了与这个客户开展信用业务的规模,在之后业务执行的过程,若没有进行额度调整,则任何时点客户对我方的总信用敞口均不得超过这个额度。

  在评估和授信后,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二件重要的事是执行和监控,这是保障信用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关键,在实践中,我们依靠三个措施:第一是信息系统,将额度管理、合同建立、收放货、收付款过程全部纳入信息系统,由于全过程数据的集成,实现了额度占用信息与业务、财务关键环节动作的动态关联,为信用风险管控的有效落实提供了基础保障;第二是审批环节的控制,在合同审批、放货审批和付款审批等几个主要环节对额度占用情况进行核查,当可用额度不足时对合同签订、放货和付款节奏进行控制,避免发生超额度的情况;第三是日常的监控和预警,定期检查信用额度的使用情况和信用逾期情况,设置红、黄、蓝不同等级的预警指标,对被预警的业务进行梳理分析,发布风险提示函,督促业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避免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三项重要工作是事后处理,也就是风险事件发生后的应对机制,近年来,我们在管理中规范了重大风险的应急报告机制和应对处置机制。应急报告机制的目的在于加快信息反馈、防止掩盖问题导致风险越拖越大的现象。风险应对处置机制则着力于聚集多方能力和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挽回损失,保护公司利益。

  总的来讲,通过评估、授信、执行、监控和报告、应对流程,我们将风险管理贯穿了业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夯实了管理基础,保障了管理效果。

  二、仓储物流风险管控

  近年来,仓储物流风险在钢铁流通领域越发突出,几次大规模的仓储事件让业界出现了“找不到安全的仓库”的感慨,形势倒逼着企业必须提高仓储物流风险管理能力,总结几年来的管理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有两方面,一是仓库的选择、评估和分类管理,二是物流环节的跟踪和控货能力。

  第一方面,仓库的选择和评估与客户的信用管理相似,就是要对合作的仓库及仓库主进行综合评估,建立针对性的评估模型,依据评估结果将仓库划分为不同等级,并进一步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仓库进行分类管理,在库存限额、日常管理和监控检查等方面分别提出针对性的要求,还可以根据情况增加保险、抵押等保障措施。

  第二方面,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有效跟踪和控制实体货物的流向、核查和辨别货物和物流单据真实性并确保货权的有效转移是其仓储物流风险管理能力的最终体现,做到这一点既需要有规范和技术层面的要求,更需要业务人员、风控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勤勉的工作精神,尤其是当委托外部单位进行物流控货、仓库不是公司自营库、自管库的时候,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更加突显了。

  最后,简单说一下信用风险、仓储物流风险这些操作层面的风险管理与公司宏观层面业务发展战略的联系。归根到底,业务发展战略决定着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进而必然影响风险管理的日常操作过程。比如,在一个业务扩张、规模大幅增长的发展战略之下,其风险政策也必然不会是谨慎性和紧缩性的,在日常的授信中也一定会相应的较为积极,以配合业务增长的战略需求;相反,在近两年钢铁行业持续低迷、风险频发的情况下,多数企业都采取了相对紧缩的战略和风险政策,降低风险敞口,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总之,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持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才能真正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本文同期刊载于1月6日《现代物流报·钢铁物流》第6版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