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现代供应链 > 管理 >
戴定一:“标准”需要与时俱进
来源:第一物流网    作者: 阅读:92 日期:2015-12-04
  第一物流全媒体记者隋秀勇采写:

  我国生活在一个标准无处不在的世界,小到油盐酱醋,大到工程建设、企业管理、国际贸易,标准化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体制上的问题还导致了社会对于标准的错误理念,如不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改革的春风终于吹进了标准化领域。

  今年2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推进我国标准化工作改革总的方向和具体措施”,明确了政府制订标准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并首次提出由协会、企业联盟等依据市场需求制定团体标准;3月,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标准化工作的市场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戴定一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戴定一看来,当前标准工作最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一个“用”字上。一方面,相当多的标准没有得到应用,或者说应用不好。另一方面,按照现在的标准化工作机制,一些亟须的标准无法及时制定,标准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戴定一将原因归结于体制问题。他告诉记者,我国标准化工作仍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标准的制定是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过程;标准主要是为管理服务的。由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市场主体活力未能充分发挥,也阻碍了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和作用的发挥。实践中政府部门还制定了相当多的推荐性标准,由于是非强制性的,没有使用推广的力度,这导致非常多的标准得不到实施,在这种体制下,政府部门在制定标准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念,这给今天的标准化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戴定一不无忧虑地指出,一是,普遍以行政级别高低论标准的价值。现有的《标准化法》将标准按行政属性分成四个等级,造成标准的价值脱离了使用。

  二是,标准理念的绝对化,认为标准越统一越好。实际上标准的统一从来都是相对的,而且统一的背后是有代价的——扼杀差异化、扼杀活力、扼杀创造力。“片面追求统一是错误的标准理念。”

  在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国家,政府制定的国家标准属于技术法规的范畴,通常只涉及到一些基本规范,例如涉及安全、环保、诚信等公共利益的标准。至于推荐性的标准、以效率为目标的标准的制定,政府基本不插手,而是交由市场的主体如专业性的社会组织、联盟等自主制定。“《改革方案》基本上针对这些问题和错误的理念。”戴定一向记者强调指出,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突破是:消费个性化趋势和市场多样化发展,仅靠单一的政府供给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有更多市场化的标准——团体标准,有效增加标准的供给。《改革方案》鼓励协会等社会团体制定满足市场需求和创新需要的标准。戴定一认为,这体现出,除了管理功能之外,标准的另一个功能——求同存异的协同功能,即标准只需在协作相关者之间协商一致。标准作为一个协同工具,将广泛地用于物流各个环节的分工合作,是市场化标准的发展和改革方向。在增加标准供应的同时,《改革方案》重点解决物流市场中的分工合作的效率问题,这正是团体标准发展最大的空间。“就全国而言,市场化标准的意识还是非常淡薄的,还有很多误区。大家还是习惯于根据行政级别逐级宣贯的理念。其实,这才是深化标准的市场化改革最大的阻力。”戴定一表示。

本文同期刊载于12月4日《现代物流报》第A3版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