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带微笑递出橄榄枝,转身却扣紧中国新能源的命脉——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一边宣称“去风险不是脱钩”,一边推动全球最狠的“锂锁”战略:锂矿出口配额锐减30%、中资项目审查暴增400%、理工科中国留学生签证拒签率达22%……
当这位“亲劳工总理”联手美国打造锂佩克联盟,手握全球55%锂矿的澳洲,正将15万中国留学生与千亿电池供应链,变为地缘博弈的残酷筹码。
《掌链》第5期《人才与供应链》表示,中澳人才与供应链的博弈已进入深水区。
(1)政策铁幕落下,澳版“锂佩克”加速成型
2024年2月,澳大利亚议会通过《澳大利亚未来制造法案225》,以137亿澳元的巨额预算,为锂、钴、镍等31种关键矿产的加工与精炼提供10%税收抵免,覆盖期长达12年(2028-2040年)。这一法案实现精准卡位,仅限本土加工环节,将公共资金定向注入高附加值领域。
同年5月,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宣布建立国家关键矿产储备,并将关键矿产基金扩大20亿美元,总规模达46亿美元,明确用于强化与美国的关键矿产供应链合作。
西澳政府同步推出“锂行业支持计划”,通过9000万澳元加工费豁免、港口费用减免及5000万澳元贷款计划,为本土锂矿企业输血。西澳矿业厅长戴维·迈克尔直言:“政府支持是西澳成为全球电池矿物基地的关键”。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澳联动。2025年6月,澳大利亚资源部长与美国能源部发布联合声明,推动建立锂出口定价联盟,剑指削弱中国定价权。这一被业界称为“锂佩克”的联盟,意图将锂资源政治化推向新高度。
外资审查铁幕已然落下。2024年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对中资锂矿项目的审查量同比激增400%,中国企业对澳锂矿收购屡屡受阻。财政部长吉姆·查默斯年内三次否决中资收购,包括禁止中资收购锂矿商阿丽塔资源6。天齐锂业旗下格林布什矿扩产项目被搁置长达18个月——这并非孤立事件。
(2)数据背后的资源霸权逻辑
供应链卡喉已成现实。2024年海关数据显示,中国进口锂辉石中82%来自澳大利亚。若澳方断供,中国70%电池产能将面临停产风险。
经济依赖同样触目惊心:锂已超过液化天然气,跃升为澳大利亚对华第二大出口商品,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达117亿澳元(两年前同期仅4.7亿)。这种不对称依赖,使澳大利亚在资源博弈中占据绝对主动。
成本控制成为新战场。2025年Q2,澳大利亚矿商Pilbara锂精矿拍卖价单季飙升47%,突破880美元/吨3。这直接击穿中国加工企业盈亏线——当前国内云母提锂完全成本约7万元/吨,矿价倒逼下,宁德时代、比亚迪被迫加速在澳设厂。
澳大利亚的“锂锁”战略已形成完整闭环:掌控全球47%锂矿供应(上游垄断),强制提升本土加工化(中游扼喉),联合美日印构建“去中国化”电池供应链(下游排华)。
量子与高超声速领域清退:2025年1月,澳大利亚八大联盟(Go8)终止49项与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机构的合作项目,涵盖量子计算、高超声速材料等战略领域。澳方要求项目负责人签署“技术输出限制声明”,禁止向中国转移实验数据及原型设计。
国家级研究机构“排华”行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援引《外国干预法》,2025年3月以“国家安全”为由解聘7名中国籍研究员,涉及海洋气候建模与稀土提取技术团队。
政治化言论推动技术封锁:澳内政部长克莱尔·奥尼尔在2025年5月科技安全峰会宣称:“关键技术供应链必须由共享民主价值观的盟友掌控”,明确将科技合作与意识形态绑定。此举导致中澳联合实验室数量从2020年的127个锐减至2025年的21个,其中先进制造领域合作清零。
签证拒签率创历史峰值:2024年中国留学生赴澳签证拒签率达22%(澳内政部数据),较2020年上升15个百分点。其中STEM领域(尤其是AI、航空航天、材料科学)拒签率高达35%,人文商科仅8%。
高校配额调整与生源震荡:澳洲八大中,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2025年国际生配额分别缩减7%和14%,工程类硕士名额优先让位于欧美及印度学生。
(1)非洲锂矿争夺:从“零散布局”到“全产业链控制”
中矿资源津巴布韦标杆项目:通过100%控股Bikita矿山,建成非洲最大锂辉石+透锂长石采选基地,年产能对应6.6万吨LCE(碳酸锂当量),实现原料100%自给。2025年Q3自有矿销量达2.8万吨,成本低于澳洲矿30%。
赣锋锂业西非巨型矿带布局:横跨科特迪瓦、马里等国的2500平方公里锂矿带,合资占股50%。首期投资2000万美元,计划18个月内推动非洲锂业上市,剑指年产能提升至15万吨LCE。
二线企业集群突进:盛新锂能(萨比星矿)、华友钴业(Arcadia项目)加速投产,2025年中国在非锂权益产能占比从10%跃升至25%,对冲澳洲82%进口依赖。
(2)国家级政策:资金与制度双重护航
科技部“火炬计划2.0”:定向招募新能源领域海归,最高资助150万美元;配套简化签证、税收减免(个税降至15%),2024年留澳中国科学家回国1200人,同比增60%。
澳门“零碳示范区”磁吸效应:高新技术人才计划免居住要求,个税封顶12%,吸引微电子、新能源领域专家。如江朝晖(硅谷回澳专家)主导AI能源管理,推动智能电网落地。
(3)企业全球挖角:核心技术人才争夺战
天合光能“盐湖提锂”技术突破:挖角前必和必拓首席冶金学家,优化青海盐湖吸附法工艺,提锂效率提升40%,成本降至3万元/吨。
湾区企业精准锁定硕博人才:比亚迪、腾讯联合广东省人社厅组织“粤聚优才”计划,2024年吸引上海交大、澳门科大等50名硕博生(80%为理工科),覆盖AI、材料学等紧缺领域。
《掌链》小编结语:资源战争的终局从不取决于单一矿点得失。当澳大利亚矿业厅长戴维·迈克尔宣称“西澳将成为全球电池矿物基地”时,中国新能源产业链需要一场更彻底的觉醒——从资源依附到技术自立的跃迁,才是打破“锂锁”的唯一密钥。
编辑: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