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建高速公路可不是花小钱。例如,洛杉矶第一条高速公路帕莎那公路1940年底通车,当时造价1英里(1英里约合1.6公里)100万美元。到20世纪60年代,每英里造价涨到3000万~4000万美元,而1993年10月通车的105号世纪高速公路每英里造价则是1.4亿美元,听起来像天文数字。那么,不收费,如此昂贵的建设资金从何而来?事实上,与国内的靠贷款修路不一样,美国目前已经建成的高速公路基本上靠的是政府税收。
1956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敦促国会通过了《联邦资助公路法案》,确立了高速公路的发展框架。根据这一法案,州际高速公路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按照9∶1的比例出资。其中联邦资金由“联邦公路信托基金”提供。这个基金的资金87.6%来自机动车燃油税。美国政府当时认为,对于公路的使用,如果采取收费的办法,在公路上设卡收费成本高,还会给行车带来诸多不便。而征收燃油税是最有效、最公平的方法,谁开的里程多,使用道路多,谁交的税就多。“联邦公路信托基金”的另一部分资金来源是大型车辆的销售税和使用税等。因为卡车对道路的磨损更大,所以就多征税。《联邦资助公路法案》还规定,州际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基金的收入挂钩,收多少钱,办多少事,不靠借钱办事。
由于联邦政府出了九成的修路钱,州政府就出得很少了。州政府除了征收一部分燃油税外,还征收一系列汽车使用税和费,包括每年的注册费、执照费、检查费和购买汽车时的销售税等等。其实,美国的燃油税和其他与汽车消费有关的税收,与欧洲等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是比较低的。比如燃油税只占汽油价格的8%左右,但由于汽车数量多,所以收上来的总量也是个天文数字。正是因为这种大税收量,再加上专款专用,才保证了美国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需要。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美国高速公路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平均每年建成3000公里。到80年代末期,美国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并占全球高速公路总里程的一半。
美国收费的高速公路基本上都是20世纪50年代第一批修建的“老一辈”公路。因为年久失修,这些路大多坑坑洼洼,布满裂缝。由于政府每年的税收资金有限,还要建设一些新路,于是,为了筹集养护、维修的资金,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又允许这样的一些公路收费。而且是专款专用,哪条路收的费就用于哪条路的维护。为了提高收费效率,降低收费标准,许多州政府还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采用公私合营的方式。政府和私营企业签订合同,由私营企业对道路进行建设、维护、经营,但要求他们收费必须合理,不能因高收费让老百姓用不起路。将来等合同期满了,政府再收回经营权。如果到时候,成本收回了,就不再收费。另一个办法是采取电子收费,司机不用停车,相应的设备会扫一下条码,把钱划走,频繁使用高速路的司机还可以得到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