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五”和“十一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业总投资分别高达2.9万和8万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将达到11.2万亿元。
截至2013年底,我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达到10.3万公里(其中高铁1.1万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42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10万公里);民航运输飞机达2179架,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36%、149%和272%。
但是,目前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间的协调配合不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效率不高,这一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会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发达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经验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调准确定位各种运输方式的功能,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通互联,高效衔接,发达国家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如巴黎的SNCF高铁站就建在戴高乐机场的2号航站楼,实现了空铁零距离中转。
同时,法航与法国国家铁路公司及威立雅交通公司合作推出了TVG代码共享,旅客如需在民航和高铁间中转只需购买一张票,托运一次行李,旅客出行非常方便。目前,戴高乐机场80%的旅客吞吐量是“国际-国内”中转,而“国内-国内”的运输主要由高铁承担,二者实现了有效分工、有效衔接。
此外,在法兰克福机场,汉莎航空公司也与德国铁路公司合作,使旅客可以通过汉莎航空的订票网络预订火车票,旅客可在火车站办理登机手续并托运行李,一到机场就可以直接安检登机。日本新千岁机场地下层也建有北海道旅客铁道的电车站,由此搭乘电车可直接前往北海道各地,空地衔接十分便利。
二、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在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上还存在较大不足。目前,除上海虹桥机场外,国内主要航空枢纽与铁路枢纽都相距甚远,如北京首都机场距北京站27.5公里、距高铁北京南站39.6公里,广州白云机场距广州火车站28.4公里、距高铁广州南站58.7公里,民航和铁路的衔接极为不畅。此外,民航、铁路和公路客运系统缺乏合作,大大降低了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效率,旅客换乘很不方便。
三、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以“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互通互联、有效衔接”为目标,加快完善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是统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建设。目前,我国已把铁路和民航划归交通运输部管理,实现了交通运输业的大部制改革,但这仅仅是第一步。下一步重点要理顺规划建设方面的体制机制,真正从“大交通”角度统筹发展目标、项目规划和资源投入,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和有效衔接。特别要重点支持集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公共服务系统的规划建设,提高我国运输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
(二)是积极探索空地联运。民航与高铁等地面运输方式联运,有助于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更好地满足旅客出行需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牵头铁路、民航、航运和有关公路运输公司开展深度合作,以多次联运、代码共享等方式实现地面运输与航空运输的打包销售,使旅客仅需购买一张票、托运一次行李即可实现空地无缝中转。目前,在上海、成都等地区,已有企业开始这方面探索,但规模较小,亟须国家交通部门牵头协调和政策扶持,尽快实现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服务一体化。
(三)是加强交通运输信息系统的衔接。目前,各交通运输方式都有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在销售、运行控制和旅客服务等多个环节,信息化标准差异较大,数据难以共享,阻碍了不同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交通运输信息系统的顶层设计,有效整合跨区域、跨部门的多个运输信息系统,实现不同运输方式在信息采集、传输和交换上的共享,提升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