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输物流 > 陆运 > 公路 >
城市配送发展的破题之策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184 日期:2014-02-18

日前,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配送运输与车辆通行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对解决困扰城市配送企业发展诸多问题,构建绿色环保、畅通高效的城市配送体系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关键词:运力结构 需求管理

政策摘要:针对城市配送运力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科学等问题,《通知》要求,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城市配送运输需求的调查工作,会同城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城市配送车辆运力调控计划,引导城市配送企业调整运力结构、配置运力资源。城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将城市配送车辆运力调控计划,作为优化配送车辆通行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

记者解读:对于绝大多数城市配送企业来说,城市配送“三难”中的第一难——进城难,主要表现在无法获得足够数量的城市货运通行证。城市配送企业发放“通行证”,各地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投标、竞标的方式;二是,主管部门按照一定标准(如企业规模),按比例发放。

然而,无论何种方式,都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为了获得更多的“通行证”,有的企业不得不走后门、托关系。办证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证件发放的不透明。有专家指出,目前全国范围内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建立公开透明的城市配送车辆通行证发放管理制度。这导致通行证成为一种稀缺资源,造成市场不公平竞争。一方面,由于通过证发放数量不足,许多企业“吃不饱”,这也造成了一些货运车辆的闲置;另一方面,为了能够按照客户的需求,在指定的时间内,将货物送到指定的地方,很多企业不得不让没有资质的车辆上路。

事实上,目前城市配送企业拥有的运力,应该至少能满足市场需求。问题的根源在于“运力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科学”。这主要是由于政府部门对城市配送车辆运力的需求情况了解得不够全面,进而造成通行证发放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通知》对此也提出了解决思路,“定期组织开展城市配送运输需求的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城市配送车辆运力调控计划,建立城市配送车辆运力投放和通行证许可联动工作机制。与此同时,规范城市配送企业经营行为,优化配送车辆通行管控措施。《通行》中强化城市配送运力需求管理的举措,一方面强调满足企业对“通行证”的合理需求;另一方面又注重强化对运力的管控,通过构建需求量与发放量的联动机制,有利于科学的、合理的城市配送车辆通行证发放管理制度的建立。

关键词:标准化 专业化

政策摘要:为推动城市配送车辆的标准化、专业化发展,有效解决客车载货、非法改装、“大吨小标”等问题,《通知》指出,“城市配送车辆应当符合《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和《城市物流配送汽车选型技术要求》(GB/T29912)的具体规定,采用封闭、厢式、罐式等装置,实行无裸露配送运输。”

对于从事冷藏保鲜运输的配送车辆,“还应当配备全程温控车载设备”;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的城市配送车辆,“应当满足《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的有关技术要求。”“鼓励城市配送运输经营者使用出厂已装备起重尾板的车辆,提升配送车辆装卸效率”。此外,《通知》还要求各地加快推进城市配送车辆标识化管理。

记者解读:城市配送作为物流“门到门”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微循环系统”,但是它却是城市物流产业链条中颇为薄弱的环节。在许多城市,承担城市配送任务的主要是卡车和中小型客车的改装车。由于货运车辆受进城通行证发放数量不能满足需求的限制,配送卡车的数量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不具备“资质”的卡车和客车承担着相当一部分配送任务。

而且,货车在市区的运行速度越来越慢,为满足客户需求,只能靠增加车辆去挤有限的道路和有限的时间,使物流配送难度越来越大,加之非法营运产生的巨额罚款,进一步推高了企业的营运成本。而且这还降低了城市物流效率,增加了政府部门对城市交通管理的难度。城市配送企业对此也很困惑——政府只规定了不允许上路的车型,却没有明确哪些车型可以上路。

对于这种窘境,相关部门发布了一些规范城市配送车辆,促进配送车辆标准化的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按照依法、高效、环保的原则,研究制定城市配送管理办法,确定城市配送车辆的标准环保车型。此次《通知》除了延续了以前发布相关文件的思路外,另一个亮点在于,针对有特殊配送要求的货物,比如,生鲜类产品,提出“从事冷藏保鲜运输的城市配送专用车辆,还应当配备全程温控车载设备”的技术专业化要求。不过,《通知》更多的是指导作用,要加强城市配送车辆技术管理,解决其标准化和专业化问题,在操作环节更需要制定相关标准。

关键词:优化 便利化

政策摘要:《通知》要求,政府相关部门要综合考虑城市配送需要、城市道路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保证需求、便利通行、分类管理、适度调控的原则,结合城市配送运力调控计划,加快建立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配送车辆通行调控机制,制定出台保障配送车辆通行便利的管理政策。

“在实施配送车辆通行管理中,对从事生活必需品配送的企业、从事鲜活农产品和冷藏保鲜产品配送的企业、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从事配送业务的企业、开展共同(集中)配送的企业、服务质量信誉考核为AAA级的企业以及规模较大的网络型零担运输和快递企业、自有大型配送中心的运输企业,可优先考虑给予其通行便利。”

此外,《通知》还指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城市配送车辆停靠限制措施,明确城市配送车辆分时、错时和分类停车要求;为确需在其他车辆禁停的路段临时停靠配送车辆提供便利。

记者解读:研究机构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有221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到2030年,9.6亿人口将生活在大小城镇。这近10亿人的消费问题,将主要依靠城市物流配送来解决。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由此催生出的商业模式的变革,城市配送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由此,各地不同程度出台措施对城市配送给予限制,配送车辆“停靠难,装卸难”使城市配送企业叫苦不迭。

一边是城市交通的巨大压力,一边是要满足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这不仅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是对其管理智慧和能力的巨大考验。这在《通知》就有所体现。《通知》要求兼顾城市配送需要和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发布限行、禁止通行方面的动态信息,加强对容易造成道路拥堵的大型物流中心、公用型城市配送中心和分拨中心等周边道路的管理;从事生活必需品配送,开展共同配送等类型的企业给予通行便利。同时,《通知》对配送企业反映强烈的车辆停靠限制多的问题,要求通过设置临时停车位或停靠点。通过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城市配送运输通道网络的优化,将极大缓解甚至解决城市配送企业的难题,为城市配送企业的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管理模式 服务水平

政策摘要:《通知》要求,“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引导城市配送运输企业加强与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的合作,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模式;指导、督促配送运输企业完善运营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记者解读:城市配送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服务规范、方便快捷、畅通高效、保障有力的城市配送体系,固然政府部门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也创新管理模式,提升信息化、自动化、专业化、机械化水平。如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应用广泛的共同配送模式,在我国推广起来却困难重重。从企业角度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城市配送企业的服务能力和信息化能力不足;二是,配送需求量不足。我国很多大型商贸企业都拥有自己的配送队伍,没有释放出有效的物流需求。因此,企业创新管理模式,运用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提高自身服务能力与水平同样显然非常重要。

关键词:协调 联动

政策摘要:《通知》要求,“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商务部门……建立健全城市配送运输与车辆管理工作协商、协调、协同工作机制,强化资源共享与执法联动,密切沟通联络,明确任务目标,落实政策措施……”“城市各有关管理部门要根据本通知要求,在城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结合各自实际,联合制定本地区城市配送运输与车辆通行管理办法或实施意见。”

记者解读: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城市配送是指服务于城区以及市近郊的货物配送活动,在经济合理区域内,根据客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城市配送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其涉及的管理部门众多。这加大了城市配送的协调管理难度。这从《通知》是由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就可见一斑。因此,“健全城市配送运输与车辆通行管理工作机制”,既要强化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又要强化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与联动管理,打破长期以来物流业存在的各自为政、部门分割、区域分割的管理瓶颈。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