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研报 > 研究 >
难道你不该准时么?!如何提升消费体验值得企业深思
来源:第一物流网    作者: 阅读:628 日期:2018-03-28
  3月第4周(3月19日-3月25日),中国生活物流企业品牌舆情相比上周有所上升。本期媒体和网民就外卖平台的“准时保”业务争论激烈。关于配送延误,“中心”一直呼吁广大消费者予以理解、体谅,避免苛责,但消费者的理解和体谅不能成为企业的理所当然。消费者支付配送费购买了配送服务,享受到准时配送的待遇本就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享受正当的权益,却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无疑将影响很多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舆情周榜榜单



3月第4周中国生活物流企业排行榜

  在3月第4周的中国生活物流企业排行榜中,除“快递人力成本高、利润低困局”和顺丰定制“耐克工作服”相关热点外,以“科技部公布2017年独角兽名单”的消息最热,菜鸟网络位列前十。外卖行业则以一篇题为《外卖平台有偿准时的底气何在》的新闻最热。

  整体传播情况


3月第4周中国生活物流企业传播走势

  3月第4周共计监测生活物流企业数据95010条,相比上周有所下降。传播趋势上,先升后降。


各媒体类型传播量占比

  媒体分类上,微博和新闻类传播占比最高,占总传播量的32%和30%;其次是微信、论坛分别占传播量的18%和13%;博客占总传播量的7%;平媒占比则不足1%。


3月第4周传播调性占比

  传播调性上,中性传播占68%,正面传播占12%,负面传播占20%。负面内容占比上升,主要负面内容包括:无人货架饱受诟病;外卖有偿准时引发多放质疑;有新浪博客爆料称中通拖欠工资;快递配送慢、客服态度差遭到社交平台吐槽等等。

  一周总结:

  从去年外卖平台推出“准时保”服务以来,就一直受到争议。

  经“平台”监测:有媒体认为外卖平台“准时保”涉嫌非法经营保险业务,相关平台并未取得相应的保险业务经营资格;也有观点认为“准时保”属于增值服务,而非保险产品。用户方面,有的用户认为准时是外卖平台的义务,不应额外收费;另一个些用户则认为多一个“准时保”的选择能适应消费者对时效不同的需求。

  “中心”则认为:一方面,外卖行业高速发展,要求每一单配送都准时送达并不现实;另一方面,人力成本不断上升,消费者对配送的准时性也确有不同的需求,根据消费者不同的时效性需求差异化定价合情、合理。但是,作为一名消费者,订餐高峰期的配送延误,我表示理解;恶劣天气的配送延误,我表示体谅;偶尔的配送延误,我也可以接受。可如果你给一种“不准时送达是常态,你只有支付了‘准时保’我才能保证准时送达”,那么我就不能理解、体谅和接受了,因为准时送达本就是你应该做的。

  “中心”认为“准时保”这项增值服务的本身合情合理,但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那么这其中的矛盾又该如何解决?“中心”建议:企业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开展这项增值服务呢?比如,将“准时保”费用加在配送费里。消费者可以选择“愿等15分钟”一类的选项,从而享受配送费的折扣。这样给消费者的感觉就是“准时是我本应享受的权益,如果我此刻对准时没有太高的需求,我可以牺牲这部分权益换取一定费用上的优惠”。这种感觉是不是要比“准时是我应享受的权益,但我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才能享受到这项权益”要好的多?再比如,消费者在支付订单时,系统按照高峰时间段、天气等情况智能的计算预计配送时间,如需提速可额外支付费用,并显示提速后预计到达时间。这样给消费者的感觉就是“准时是我本就享受的权益,如果我此刻有更急切的需求,那么我可以多支付一些费用,来让我享受更快的服务”。这种感觉是不是也要相对为本该享有的权益支付费用的感觉好一些?

  总而言之,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本身并没有错,但不能不顾及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同时,企业也必须明确,无论消费者是否购买“准时保”,准时都是企业本就应尽到的义务。无论因何种原因造成的未能准时的时候,配送员都应对消费者心怀歉意;在消费者予以理解和体谅时也该心怀感激。

  (中国物流舆情监测研究中心)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