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里,货运市场的各类“的的打车”软件很是热闹,有了出租车行业的成功案例,IT勇士们跨界进入物流,意欲颠覆货运市场。可是,这个市场的水似乎太深,据说风投们往这潭水砸了几千万的银子,咕咚一声,连个泡都没冒一下就沉了。
照搬出租车模式来推广“车货匹配”肯定走不通。出租车行业的特点是:基于位置的人车匹配,人与服务不分离,解决的是陌生人的一次性交易,而且司机的整体行业服务水平高度一致且规范。货运市场呢,除了位置匹配,更重要的是司机下一步去往方向的意愿匹配,要解决的是司机带回程货的问题。而且车型,载重多种多样,货物规格也五花八门,让彼此易匹配还真是不易。另外,货主与货是分开交易的,一票货交给陌生人运输往往就存在风险,所以实际操作往往是基于熟人圈展开的。
因为熟,所以对货物安全及运费结算就是一种信用担保。在车货匹配软件实际使用中,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某一司机已答应客户来提货,可是临近提货时间时,司机发现另一个价格更高的货源,立马改道,然后给原先的客户打个电话,“抱歉,我的车坏了,不能来提货”。如果你是货主,请问你急吗?另外,司机对业务操作的熟悉程度也会大大影响客户体验,可能大家想象不到,到客户提货与目的地卸货,不同项目的运作要求千差万别,没有一段时间的磨合,运作效果大不一样。因此,两头的客人也不希望经常遇到陌生司机,还要重新不停的培训教育,累。[流汗]
互联网技术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消除信息不对称,去中介化。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前在车货匹配市场上,是通过大量的中介来撮合对接的,而这些中介与司机是基于熟人关系进行交易的。这些软件的货主代表方基本上就是这些中介,让他们使用一个将来要革掉他们自己性命的东西,你觉得推广起来容易吗?
传化物流基地也在推类似软件,作为一个货运市场的地产商,让他的租客(货运中介)用软件还是多少有点优势的。而且,传化并不打算颠覆他们,只是让他们多了个发布信息的工具。司机在手机上看到中介的信息后,还是要到“线下”与中介进行面谈,最后达成交易,这倒像是“O2O”的模式。
“互联网+”的风口已经吹到这,只是货运市场是一个复杂运作模式的利益链生态圈,如何解决信用担保,司机与货主的互评体系,资金质押,运费结算,物流行业各种标准等等,这些都是问题。这些问题绞在一起,这个生态圈真的是太重了,风再大,恐怕一下子还真的吹不起来。IT技术终究是技术手段,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做好模式创新,才是解决物流效率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