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智物流 > 物流云 >
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切莫指望“一网通吃”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222 日期:2014-08-12
      “当前,社会化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和发展越来越热,太多人希望通过简单的信息撮合实现‘一网通吃’,这绝不可能,包括政府推出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不想下水又想摸鱼’者,势必成绩寥寥,对于供求双方而言,难现双赢发展态势。”北京德东方物流 (即德东方物流)公司总经理赵伟对《现代物流报》记者说。
  北京相比外地传统的小黑板、信息大厅传播的模式,物流信息化步伐较早、较快速。但从德东方物流与物流平台多年了解与合作的经历看,一张虚拟之网,难以网罗天下。

德东方物流总经理赵伟

  “虚网”难 “笼”天下

      德东方物流是较早接触物流信息平台的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德东方物流总经理赵伟就带领公司利用信息平台寻求货源。

  而京联信息网大约在1999年时还是一个单纯的信息发布平台,客服坐席利用电话接收车辆需求信息,再将信息发布到货运公司汉显传呼机上,货运公司通过收信后回拔来洽谈业务。2002年前后,电脑无线接收与显示替代了汉显传呼机,京联信息网也在货运圈里被广泛应用,电脑随之成为经营货运的必需装备。而在2003年以前基本是一个运输服务供不应求,即由货找车的年代,也是信息最值钱、货运最赚钱的野蛮生长时代。彼时,当电脑信息提示收到货源信息时,就意味着一单生意的到来。
  然而好景不长,2005年以后,物流信息平台逐渐增多,问题也逐渐显露。锦程物流网宣称可以全国配货,信息量却很有限;2008年前后,大量的物流业务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对京联信息网这样的地方信息网冲击很大。之后,京联信息网被收购,融资后欲打造“物流中国”品牌,希望将网上流量导出成为交易流量,但也收效甚微。
  这是由于社会信息来源渐趋丰富,服务品质要求提升的原因,传统依赖京联信息网信息服务方式正快速被淘汰,许多服务能力稍强的小型货运公司已不再使用其信息,京联信息网已沦为简单的调配社会车辆的工具。现在,德东方物流都很少用到这种方式,除非补充一些填仓货或紧急调配社会车辆。另外,德东方物流虽与北京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合作,作为平台会员可以参加平台召集的各大公司的网上投标会,只是现在也是很少参与。
  随着客户需求的变革和提升,服务标准、服务品质成为物流企业的生命线。京联信息网类的信息平台只提供信息撮合,不管信息验证和服务质量管控,最后只有低端、不易损坏、服务要求较低的货物信息,被发送到京联信息网上。而大量的货主企业选择相对正规和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物流企业,以“合同物流”的模式形成固定物流通路,网上信息量开始锐减,质量更是大不如前,物流平台也就此陷入了发展的困局。
  “天网”需与 “地网”结合
  困局,困住的是尚未适应需求变革的物流平台。有一些平台,在发展中却风生水起。
  2013年6月,德东方物流以专线成员身份加入了上海卡行天下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卡行天下)创建的卡行天下全国物流网络平台。卡行天下以虚拟的信息化平台来推广标准化物流服务,以自建实体枢纽网络作为成员交流、交易节点,配备专业的管理、开发、培训团队,通过实体的“地网”配合虚拟的“天网”快速铺开,实现天网地网的融合。德东方物流认为,这是一个真正可以落地并长久发展的好模式。
  卡行天下平台的根本特点,是保持了加盟成员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全网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同时,成员可以独立满足货主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卡行天下的标准化服务标准来源于成员企业,是平台和成员共同协商并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最终确定下来的,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并可以稳定执行,这一点是很多其他类型的平台很难做到的。
  再者,由于卡行天下的成员共用一套全网贯通、透明的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共同制定一套标准化服务体系,共同建立一套带管理、带考核、带奖惩的结算系统,物流流程和信息化完全可以透明和同步。
  良好的合作体验,让德东方物流看到了对接全国型物流网络的发展潜力和美好未来。赵伟说:“物流尤其货运是一个非标的服务行业,德东方物流并不看好只做物流信息化平台。物流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生存环境注定是‘基层是泥,上层是水’。”其意在说明,物流平台落地发展需基础深厚,信息化手段终以其为根本。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