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智物流 > 物流云 >
竞合有道——透视公路物流信息平台发展热潮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197 日期:2014-08-12
     
      在互联网经济大潮下,淘宝、天猫这类电商平台的成功,为各行业转变运营模式提供了参考。物流业借鉴互联网思维,利用信息化、物联网等技术,依托区域经济、资源优势,着力开发物流信息平台,目前已卓有成效。其中,传化公路港、林安物流园等一批代表性信息平台,带动并促进了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成为智慧物流应用和信息平台运营的优秀典范。
       回顾物流信息平台发展历程,自2013年起,各地平台建设速度逐渐加快,电商与物流跨界经营与整合加剧,“菜鸟”起飞,卡行融入,再为 行业发展注入强心剂;进入2014年,平台上线数量激增,“O2O”风暴来袭,互联网思维备受推崇,整合资源、发展平台经济更是成为热门话题。
  物流信息平台的出现和推进,直面我国总体物流成本较高、信息不透明,以及经营水平、竞争力普遍较弱等长期存在的痼疾。特别是公路物流领域,无论干线、支线都存在回程空驶率高,运力难以整合,冷链、危险品运输等细分行业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国家倾力打造物流信息化公共平台,以期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社会化物流信息平台也在市场条件下,创新发展,充满活力。期间,公路物流领域始终冲锋在前,成为物流平台的主体。但是,也尚存盲目建设倾向,大多物流平台多独立于货主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咨询、技术、服务机构,更偏向于第四方物流。
  必须注意的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践经验,就如何解决运力整合、个性需求满足、信息透明化、信用体系建设等关键问题,业内基本没有标准的成功案例作参照,一些平台企业运营较艰难,有的甚至被迫转型。
  运营方面,有的仅凭网站开发技术,将搜索到的供求信息发布于网上,招揽物流和货主企业成为会员,收取会费赢利;有的基于对车辆安全和路线优化管理需要,利用信息技术、RFID、卫星定位等手段,开发所谓的智能物流平台,却难以结合实际,对企业运营几乎毫无帮助,即便推出APP也无法引导流量增加。
  但无论哪种物流平台,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模式都只是媒介。建设物流平台,首先要结合物流业特点,整合物流资源优势,再打通线上线下各渠道,促使多方共赢,以实现其价值。若偏离物流业发展重心,盲目建设,不能提供“个性”服务,“因信息化而信息化”等误区,势必造成资源浪费,背离平台建设初衷。
  为此,本期推出“竞合有道”这一特别策划,希望通过发现问题和困难,找到破题的良方和途径,为物流信息化水平提升尽一份心力。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