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中物联冷链委和北京松冷冷链物流有限公司主要起草的《医药生物冷藏箱通用规范》国家标准正在征求意见,北京华夏通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商立军在看到该标准内容后表示,“总体感觉正面意义还是很大的。”他表示,虽然还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但此规范的制定必竟结束了我国在无源冷藏箱方面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历史,为我国冷链事业的发展在技术创新、绿色环保和技术标准化体系完善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不仅如此,包括前不久通过审查的《药品物流服务规范》国家标准,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戴定一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药品物流服务方面标准的空白。“冷链标准是规定在不同气候环境下使得食品不能升温过高或停留在高温处过长,防止其品质下降或变质的基本要求,冷链标准的制订说到底是基于食品安全的需要。”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吴稼乐如此定义冷链标准的重要性。
的确,冷链物流关乎民生,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如果没有标准的规定和制约,一旦冷链流通过程中出现问题,会对民众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由此而言冷链标准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出台不少了解不多
很多人将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归结为冷链标准体系不健全、细分领域标准不完善。但记者从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订的《物流标准目录手册》上却发现,截止到2013年初,我国已经出台了包括《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食品冷链物流温度追溯管理要求》、《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藏运输要求》等大大小小200余项冷链国家和行业标准,类型涵盖基础标准、方法标准、技术标准等多个方面。按品类来分,不仅有《肉与肉制品物流规范》、《水产品流通管理技术规范》等冷链大类标准,甚至还可以细分到《鲜食葡萄冷藏技术》、《番茄流通规范》、《甜瓜冷藏和冷藏运输》等小品类标准。而在冷库方面,甚至连冷库门、冷藏库舱口盖等环节也有对应的技术规范。所以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冷链标准的数量并不在少数。
但同时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冷链物流企业对于已颁布实施的冷链标准知晓甚少,有很多已经发布2-3年的时间,仍旧只是在国标委的网站上可以查到,在平常企业根本看不到,不部分依旧在使用企业的内部标准或者操作规范之类的文件。
自2009年底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一直在推动和完善冷链领域的标准空白,并且已经先后向国标委和发改委申请立项了9项国家标准和4项行业标准。其中2012年已经完成3项国家标准和1项行业标准,2013年还将陆续完成剩余的几项标准。“其实,我国的冷链相关标准并不少,只是大多数不被大家关心而已。”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如此表示。
了解冷链标准的人应该知道大多数标准内容并不多,所以想当然认为标准的制订过程一定比较简单。其实不然,每项标准的制定都需要经过预研、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报批、出版、复审等多个环节,有的标准甚至要经过3、4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记者认为,评判标准质量好坏的依据不是内容的多少,而是看其是否简单、准确、适用。
吴稼乐告诉记者,一项标准从立项到完成大概要花费30万元,这还不包括许多临时加上的试验。当然,如果标准不涉及实验,花销可能会少些,但也不会少于8万元,如果遇到比较难的标准,费用就更高了。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一般标准,仅用于会议研讨和全国走访调研的费用可能就远超过30万元,虽然针对每项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政府部门会有3~6万元的补贴,但这笔费用对于标准制制订来说可谓杯水车薪。
费用花销只是一方面,标准的制订过程同样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以《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国家标准为例,从2009年立项以来,包括中物联冷链委、上海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上海水产集团等在内的多家起草单位经过反复开会讨论,全国各地水产企业调研了很多,标准结构和内容数易其稿。“标准制订是项非常辛苦的事情,制订者必须是有其基础的试验数据和论文,之后在编制过程中反复调研、查询资料、整理数据、分析然后才能定稿。”吴稼乐坦言。
很多业内人士表示,冷链标准之所以落地难,在于绝大部分都是推荐性标准,对企业没有约束力。其实对此记者也是有所疑问,为何大部分冷链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对于企业而言等同废纸一张呢?
为此,记者专门就此问题咨询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李红梅。她表示,我国强制性标准很少,国家对强标的数量也是严格控制的,对于什么样的标准可以制定为强制性标准,国家是有界定的,只有以下八个方面的标准方可申请强制性标准:(一)药品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国家标准、兽药国家标准、农药国家标准;(二)产品及产品生产、储运和使用中的安全、卫生国家标准,劳动安全、卫生国家标准,运输安全国家标准;(三)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卫生国家标准及国家需要控制的其他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四)环境保护的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和环境质量国家标准; (五)重要的涉及技术衔接的通用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含代码)、文件格式和制图方法国家标准;(六)国家需要控制的通用的试验、检验方法国家标准;(七)互换配合国家标准;(八)国家需要控制的其他重要产品国家标准。
此外李红梅还告诉记者,现在国家对于强标的申请是放开的,但是国标委有一个强标立项专家委员会,一是要在上述提出的八项范围内,二是要经过专家论证,认为有必要作为强标,通过专家评审后,才能申请强标。而对于像冷链物流这种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的标准,虽然可能符合强制标准的申请条件,但想要顺利成为强标也是难度很大。
但李红梅也强调,“我国对于标准的定位是技术法规,所以无论强标还是推荐性标准,都属于技术法规的范畴,都要严格执行,只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只认强标,对于推荐性标准不够重视。”而对于如何更好地普及推荐性标准,李红梅坦言要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的共同努力,在国外行业标准的执行力度远大于国家标准,但我国的现状可能还是差些。
环境无法让标准“活下去”
“从国外经验来看,最先提出标准要求的是老百姓,随后生产环节与终端销售环节的企业(也是最先制定冷链标准的两个点)最先响应这个需求,随着认识、重视的变化,然后才是企业对于流通中转环节的要求(全链条),这才开始物流行业冷链环节标准的建立。”北京中冷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成立讲道。
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老百姓对于冷链环节存在的问题到底会对食品新鲜度、质量安全有多少影响了解不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重视与宣传力度也不足。换言之,我国对于食品新鲜度与安全的重视还未到达新的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普遍的,而非主要经济区域)还不能够承受这个新要求各环节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有冷链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有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用最好的冷藏车和冷库来保证产品的最佳温度,如此一来产生的高昂成本由谁来出?客户不会不计成本的增加支付,老百姓也更不愿意承担多出来的运输费。针对此种情形的标准到底要怎么制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