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备受瞩目的北京市公共交通价格调整听证会如期举行。听证会上,25位听证会参加人全部同意调整票价。其中,有关地铁票价调整方面,25位参加人中,1位同意方案一,24位赞同方案二;在地面
公交价格调整方面, 1位同意方案一,23位同意方案二,还有1位提出了新的方案。
面对此次几乎“一边倒”的选择态势,不少人士表示,如果不出意外,“方案二”或会成为最终的结果。
那么,涨价方案的实施,会对市民出行产生怎样的影响?而市民出行对交通的影响,是否又会对城市的日常配送产生影响呢?
以地铁为例,据统计,北京市地铁客运量在2003-2013年这十年间4.72亿人次增加至32亿人次,增长近七倍。由此可见,虽然无论选择哪个方案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铁运营的压力。但分流出的一部分客流又势必会给路面交通带来一定压力,而现在的路面交通在高峰时期已经拥堵不堪,无疑会对配送车辆的通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所以,笔者认为,方案的确定固然重要,但涨价后如何完善交通建设,有效疏堵才是更为严峻的问题。
此前,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曾经描述过今年内北京市公共交通规划蓝图:在京开高速公路划出一条延续到西南三环的公交专用道;扩充公共租赁自行车数量;启用身形便捷的微循环纯电动公交,这一系列举措都在逐步实现中。
据了解,公共交通建设最严峻的问题依然还是“资金不足”,据统计北京市人口目前已经超过两千万,各项政府财政支出都不是小数目,据发改委副主任刘印春介绍,每年轨道交通建设的要完成的投资在400亿左右,而发改委每年可投入的资金只有100多亿,这之间的差额如何补?如何有效利用政府资金?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上述问题,有关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探索中,“京港地铁公司”的组建就是一次对社会资本引入的有效尝试。据悉,目前4号线引入社会资本46亿,14号线引入社会投资150亿,而正在建设的16号线则计划引入社会资本270亿。我们希望诸如此类的“良方”以后可以更多一些。
路面交通建设亦是如此。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北京
公交集团拥有运营车辆29025辆,面对调价之后客运量的增加,新公交的投入必不可少,而线路的优化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否则越来越多的“大家伙”只能加重路面交通压力。
其实,北京市政府对此已经开始展开行动,前不久北京公交集团第八次路网调整已经实施,撤销了6条超过30公里的长线公交线;此外,近来热议的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也逐步得到重视,微循环公交的投运、地铁与社区之间的短途
公交都是有关部门采取的便民举措。
在笔者看来,解决交通拥堵这一“老大难”问题绝不能一蹴而就,要进行长远规划,合理布局,按部就班地实施。如今听证会已经结束,相信定价部门会结合此次听证会各位参加人的意见和建议,从公共交通长远发展考虑,最终制定出合理的调价方案,今后城市交通规划也会更加完善,道路上的车辆行人多而不堵,忙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