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截止2013年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37亿辆,全国有31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其中北京、天津、成都、深圳、上海、广州、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汽车数量超过200万辆。另据中汽协的统计,2013年中国汽车的累计销售量为2198.41万辆,同比增长13.87%,销量首次超过2千万辆大关,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在这样的汽车市场中,中国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造车风格,也就是所谓“中国式”消费习惯。因此鉴于国内旺盛的汽车购买力,为了追求更好的利润,无论是合资车企还是自主车企,也都要随着市场的需要而做“中国式”的进化。可以很遗憾的说,任何高傲或所谓的坚持在中国都会被残酷的现实击碎。放眼望去,即便是多么老牌的豪华车品牌也不能免俗。在中国就是这么奇怪。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购买汽车依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普通的工薪家庭,赚来的每一分钱都不容易。所以本着金钱与享受是成正比的心态,消费者们在选择的时候会比较天然的偏向技术更加成熟先进的合资品牌。而在更高的价格区间里面,则会选购进口车。
其实,从销售量看,国产合资车确实是中国乘用车销售量的主角。根据统计,上海大众2013年的累计销售量为1527008辆、一汽-大众2013年的累计销售量为1526288辆、上海通用2013年的累计销售量为1512000辆、北京现代的销售量为1009631辆、东风日产的销售量为910011辆、长安福特的销售量为682686辆、上通五菱的销售量为596749辆、长城的销售量为584435辆、东风悦达的销售量为540540辆、神龙汽车的销售量为538851辆。以上为中国2013年车企销售排名,很明显大众成为最大赢家,而国产自主品牌除长城外,全被排斥在前十位之外,这令人深感惋惜。
解析大众品牌在中国的成功,与其与时俱进的“中国式”进化有着直接关系。不得不说,大众品牌拿捏的国人心态十分准确,特别是上海大众尤甚。相对来说,一汽-大众比较注重原汁原味,而上海大众则更多的突出创新因素。
从发展过程来看,上海大众起步的时候并没有多少可拼爹的资本,因此也没有多少思想上的包袱。这样一来,他们更愿意通过引进再消化吸收再自主开发来解决产品问题。
早期,上汽用合作开发的方式与德国大众联合开发出了“桑塔纳2000”和“帕萨特”车型,这些车型通过加长以及造型元素的优化等赢得了市场的好评。然后从“桑塔纳3000”项目起,上海大众开始了自主开发的探索,由此诞生“Passat领驭”、“Passat新领驭”和“Lavida ”家族。
在这些产品里面,“Lavida ”算是上海大众坚持自主路线大功告成的范例。从朗逸开始,上海大众用自主研发的方式实现了德国品质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融合,这些欧洲品牌的“中国定制”为上海大众贡献了源源销量。据统计,朗逸2013年的累计销售量高达37.41万辆,同比增长高达51.7%,这就是合资品牌在中国式进化过程中收到的巨大收益。
其实除上海大众之外,上汽还做了很多中国本土化改进的工作,并与通用建立了研发团队——上通泛亚。通过上通泛亚的手,上海通用引进的每一款车型几乎都进行过大大小小的“整容手术”。“手术”后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几乎每一款车型都能实现热销,如新君威、新君越、雪弗兰科鲁兹、新赛欧等等。
可以说,在销量日渐饱和的情况下,中国式进化是合资车企能够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如果只是一味的引进车型来支撑产品体系或者用减配的方式来实现所谓的“合资自主品牌”的投机方式并不有利于品牌的可持续成长。
现在消费者的心态开始日渐成熟,他们会给企业们提出更高的产品要求,要想让消费者掏钱,吃老本是不够的。这就要求企业去进一步的洞察客户需求,有针对性的改进甚至创造产品进而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在国内进行“中国式”的进化尤为关键,不管哪一种品牌,专门为中国人做的“私人定制”汽车,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各位都看到那个靠加长在国内红得发紫的某某豪华车品牌了吧?这都是成功的范例。